9. 根系公理

附注

从本章起,我们在固定的欧氏空间 E 上考虑问题:

  1. ER 上的一个有限维线性空间;
  2. (,)E×ER 的一个正定对称双线性型.

欧氏空间中的反射变换

从几何上来说,E 上的反射是一种保持某超平面(hyperplane)(余维数为1的子空间)逐点不变的可逆线性变换,其将任意垂直于该超平面的向量打到其逆.显然任意反射都是正交变换.

每个非零向量 α 都能决定一个反射 σα,其对应的反射平面为

Pα:={βE:(β,α)=0}.

显然,与 α 正比的非零向量可产生同样的反射变换.对由非零向量决定的反射 σα,很容易写出其公式:

σα(β)=β2(β,α)(α,α)α.

直接代入计算可得 (σα(β),σα(γ))=(β,γ).因此,反射是正交变换.

这里的系数 2(β,α)(α,α) 经常出现,我们引入一个记号:

记号:β,α

β,α=2(β,α)(α,α).

很容易注意到以下事实:

公式:第一位线性性

β,α 关于 β 线性.

后面将用到一个有用的引理,我们在此记录.

引理:生成集诱导的反射变换

设有限集 Φ 生成 E ,并假设对任意的 αΦ,其诱导的反射变换 σα 都保持 Φ 不变.如果 σGL(E) 保持 Φ 不变, 逐点固定 E 的一个超平面 P,且将某个 αΦ 送到其逆,则 σ=σαP=Pα

证明:τ=σσα,只需证明 τ=id .首先 τ(Φ)=Φτ(α)=α,故 τ 在子空间 Rα 及商空间 E/Rα 上的作用为恒等变换.因此 τ 的各特征值为 1,在其Jordan标准型对应的一组基下 τ 为对角元全为 1 的上三角阵,其最小多项式整除 (t1)ll=dimE

另一方面,由于 Φ 有限,故对任意 βΦ 都存在 kN 使 τk(β)=β.所有这样的 k 之积 K 满足 τK(β)=ββΦ,这导致 τ 的最小多项式整除 tk1.因此

dτ(t)gcd(tk1,(t1)l)=t1.

τ=id.

根系

根系与 Weyl 群

定义:欧氏空间的根系

E 的一个子集 Φ 为其根系(root system),若其满足:

  1. (元素性质)ΦE 的有限生成集,且不含 0
  2. (归一性)若 αEkαΦ,则 k=±1
  3. (反射保持性)若 αΦ,则 α 诱导的反射 σα 保持 Φ
  4. (尖括号整数)若 α,βΦ,则 β,αZ
附注

其上的定义中,有些公理是有重复的;例如,第2条与第3条共同给出 Φ=Φ.有些文献第2条被忽略,并将我们这里所称的根系为约化根系(reduced root system)(参见练习9).
注意:第4条中,若把原内积换为数字为原内积倍数的新内积,则这一数字 β,α 仍是保持的,因为其正比于两个内积之比.

定义:Weyl 群

ΦE 的一个根系,W<GL(E) 为全体 σα (αΦ) 生成的子群,则称 WΦ 的 Weyl 群.

Weyl 群的本质上是 Φ 的一类很重要的的置换群.

性质:Weyl 群是相应根系的一个置换群

W 为根系 Φ 的 Weyl 群,则 W<SΦ;特别地,W 有限.

证明: 由根系的第3条公理直接得到.

以下的引理给出 E 的某个自同构如何共轭作用于 W

引理:E 保持 Φ 的自同构对 W 的共轭作用

ΦE 的根系,Weyl 群为 W,若 σGL(E) 保持 Φ,则

σσασ1=σσ(α),αΦ.

同时,整数 β,α 被保持:β,α=σ(β),σ(α)α,βΦ

证明: 由于 ΦE 有限,σ,σα均保持Φ,因此 σσασ1 也保持 Φ 不变.另一方面,由于

()σσασ1(σ(β))=σσα(β)=σ(ββ,αα)=σ(β)β,ασ(α),

因此 σσασ1 保持超平面 σ(Pα),将 σ(α) 送到 σ(α),由先前的反射刻画引理即知 σσασ1=σσ(α)

另一方面,注意到

σσ(α)(σ(β))=σ(β)σ(β),σ(α)σ(α),

对比 () 式即得整数 β,α 被保持.

根系之间的同构

定义:根系之间的同构

(Φ,E)(Φ,E) 同构,若存在一个线性空间同构(不一定是等距同构φ:EE ,满足:

  1. Φ 一一映为 Φ
  2. 保持整数:φ(β),φ(α)=β,α
性质:根系同构诱导 Weyl 群的内自同构

φ:ΦΦ 是一个同构,则 σφ(α)(φ(β))=φ(σα(β))α,βΦ;由此诱导 Weyl 群的内自同构 σφσφ1
特别地,由 φσφ1W,故 WAut(Φ)

证明: 这是因为

(定义)σφ(α)(φ(β))=φ(β)φ(β),φ(α)φ(α)(保持整数)=φ(β)β,αφ(α)(根系同构是线性空间同构)=φ(ββ,αα)(定义)=φ(σα(β)).

另一方面,对任意的 α

φσαφ1(φ(β))=φ(σα(β))

即证得 σφ(α) 确实通过 φσα 共轭.

附注: Aut(Φ)、“Gal(E/Φ)” 与 Aut(W) 的关系

上面的引理指出,E 保持 Φ 的自同构与 Φ 的自同构是同一回事;特别地, W 可视作 Aut(Φ) 的一个正规子群.

同构的例子

σ 为保持 Φ 的反射,则

φσ:ΦΦ,ασ(α)

是一个同构:上面的引理给出在该同构下 Φ 被映为 Φ, 且整数 β,α被保持,因此是一个同构.不仅如此,该同构还将 α 在 Weyl 群中的对应反射 σα 映到它关于 σ 的共轭元.

对偶根

定义:对偶根 (dual root)

Φ 为根系统,并记

α=2(α,α)α,Φ={α:αΦ}

则称 αα对偶根ΦΦ对偶根系(dual root system)

注意需要验证 Φ 是根系:

验证: 元素特性. Φ 是有限集、不含零、张成 E 显然.

归一性.现设 αΦcαΦ,则存在 βΦ 使得 cα=β,代入定义得

2cα(α,α)=2β(β,β)β=c(β,β)(α,α)α

βα,从而 β=±α,代入定义式得 cα=±αc=±1

再说明反射保持性及尖括号整数.事实上,代入定义可得

σα(β)=(σα(β)),β,α=α,β.

综上, Φ 是根系.

在 尖括号整数上,我们显然有:

公式:尖括号整数化为对偶根的内积

λE,则

λ,α=(λ,α)

某种层面上,这给出了让尖括号整数右半有某种“被扭曲的线性性”的方法。

定理:对偶根系的 Weyl 群典范同构于原根系的 Weyl 群

Φ 的 Weyl 群为 W,则存在一个典范同构

φ:WW,σα()(σα()).
附注

研究对偶根系的重要意义是突破 , 只对左参数线性的限制:通过转到对偶根上研究 β,α,就可以考虑右参数线性的问题。这在第13章权理论中有应用。

例子:李代数根空间分解表示中对偶根的计算例

考虑第8章中提出的根空间分解的例子:对根 α,我们定义其对应的 tα 满足

α(h)=κ(tα,h),αΦ.

α(h)=2α(h)(α,α)=2(α,α)κ(tα,h)=κ(2tακ(tα,tα),h)=κ(hα,h).

这说明 tα=hα

根对

两个不成比例的根的关系

根系定义中,对 尖括号整性的要求让根之间的“夹角”要求变得很高.回忆两个向量间的夹角为

cosθ=(u,v)uv,

代入到 β,α 的表达式,得到

β,α=2βαcosθ.

但同时也有

α,β=2αβcosθ.

二式相乘得

β,αα,β=4cos2θ.

右式在 [0,4] 之间,左式为整数之积,我们因此得到 cosθ 的信息.此外,由于右边为正,我们立刻得到 β,αα,β 有共同的符号.如果我们强行规定 β±αβα, 立刻得到下面的表格:

判别法:非共线根对的夹角与长度

α,β 非共线, βα,则 β,αα,βθβ2/α2 的信息如下表所示:

α,β β,α θ |β|2/|α|2
0 0 π/2 -
1 1 π/3 1
-1 -1 2π/3 1
1 2 π/4 2
-1 -2 3π/4 2
1 3 π/6 3
-1 -3 5π/6 3

特别地,

\begin{document}
\begin{tikzpicture}
\draw[black,->] (0,0) -- (0,2) node[above] {$\alpha$};
\draw[blue,->] (0,0) -- (8,0) node[right] {$\beta,\pi/2$};
\draw[brown,->] (0,0) -- (30:2) node[above right] {$\beta,\pi/3$};
\draw[brown,->] (0,0) -- (-30:2) node[below right] {$\beta,2\pi/3$};
\draw[red,->] (0,0) -- (45:2.828) node[above right] {$\beta,\pi/4$};
\draw[red,->] (0,0) -- (-45:2.828) node[below right] {$\beta,3\pi/4$};
\draw[purple,->] (0,0) -- (60:3.464) node[above right] {$\beta,\pi/6$};
\draw[purple,->] (0,0) -- (-60:3.464) node[below right] {$\beta,5\pi/6$};
\draw[dashed] (60:3.464) -- (-60:3.464);
\draw[dashed] (45:2.828) -- (-45:2.828);
\end{tikzpicture}
\end{document}

这一定理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判别根的标准.

引理:内积与根的加减法

α,β 是非共线根,则

  • (α,β)>0 ,则 αβ 为根;
  • (α,β)<0 ,则 α+β 为根.

证明: 只需证第一条,第二条由对第一条中 β 替代为 β 得到.

下证第一条.由于 (α,β)>0 当且仅当 α,β>0记号定义),上面的判别法给出α,ββ,α 中必有一个为 1 .若 α,β=1 ,则由反射保持性得

αβ=σβ(α)Φ.

证毕.

根串(root string)

作为一个示例,我们来考虑根串相关的事情.

根串(root string)

α,β 为不成比例的根,则形如

β+iα,iZ

的根放在一起称为一个βα串(αstring through β

上面的引理给出:如果两个根既不成比例也不正交,那么其必然可以形成一个根串.

之所以称为根串,是因为它真的排成一串.

定理:根串是不断的(unbroken)

α,β 为不成比例的根,设 r,q 为使 βrα,β+qα 为根的最大正整数.则

βrα,β(r1)α,,βα,β,β+α,,β+(q1)α,β+qα

均为根.

证明: 反设存在一个 r<i<q 使 βiα 不为根,则我们可以找到 r<p<s<q 使得

β+pαΦ,β+(p+1)αΦ;β+sαΦ,β+(s1)αΦ.
\begin{document}
\begin{tikzpicture}
\draw[->] (-5,0) -- (5,0);
\fill (-4,0) circle (.05);\fill (-3,0) circle (.05);
\fill (-2,0) circle (.05) node[below] {$p$};\fill (-1,0) circle (.05) node[above] {$p+1$};
\fill (0,0) circle (.05);\fill (1,0) circle (.05);
\fill (2,0) circle (.05);\fill (3,0) circle (.05) node[above] {$s-1$};
\fill (4,0) circle (.05) node[below] {$s$};
\fill[green] (-4,1) circle (.05);\fill[green] (-3,1) circle (.05);
\fill[green] (-2,1) circle (.05);\fill[red] (-1,-1) circle (.05);
\fill[red] (0,-1) circle (.05);\fill[red] (1,-1) circle (.05);
\fill[red] (2,-1) circle (.05);\fill[red] (3,-1) circle (.05);
\fill[green] (4,1) circle (.05);
\draw (-4,1) -- (-2,1) -- (-1,-1) -- (3,-1) -- (4,1);
\node at (-5,1) {Yes};
\node at (-5,-1) {No};
\end{tikzpicture}
\end{document}

反向应用上面的引理给出 (α,β+pα)0(α,β+sα)0.但 p<s,二者作差得 (α,α)0 ,矛盾!

定理:根串被反射翻转,且长度为尖括号整数

通过 βα串被 σα 翻转.确切地说,在上面的记号下,

σα(β+qα)=βrα.

直接验证代数即可.特别地,由该定理得左侧为 ββ,ααqα,因此

推论:根串的rq 之差是尖括号整数

rq=β,α

再由 β,α4

推论:根串长度至多为 4 .

例子

根系的秩

定义:根系的秩(rank)

l=dimE 为根系的秩.

结合根系的定义,可以给出一些例子:

例子

秩为 1

只有一种例子 A1

\begin{document}
\begin{tikzpicture}
\draw[->] (0,0) -- (3,0) node[below] {$\alpha$};
\draw[->] (0,0) -- (-3,0) node[below] {$-\alpha$};
\end{tikzpicture}
\end{document}

秩为2

A1×A1A2B2G2 四种.

A1×A1

\begin{document}
\begin{tikzpicture}
\draw[->] (0,0) -- (2,0) node[right] {$\beta$};
\draw[->] (0,0) -- (-2,0);
\draw[->] (0,0) -- (0,2) node[above] {$\alpha$};
\draw[->] (0,0) -- (0,-2);
\end{tikzpicture}
\end{document}

A2

\begin{document}
\begin{tikzpicture}
\draw[->] (0,0) -- (2,0) node[right] {$\alpha$};
\draw[->] (0,0) -- (60:2);
\draw[->] (0,0) -- (120:2) node[above left] {$\beta$};
\draw[->] (0,0) -- (-2,0);
\draw[->] (0,0) -- (240:2);
\draw[->] (0,0) -- (300:2);
\end{tikzpicture}
\end{document}

B2

\begin{document}
\begin{tikzpicture}
\draw[->] (0,0) -- (2,0) node[right] {$\alpha$};
\draw[->] (0,0) -- (-2,0);
\draw[->] (0,0) -- (2,2);
\draw[->] (0,0) -- (-2,-2);
\draw[->] (0,0) -- (-2,2) node[above left] {$\beta$};
\draw[->] (0,0) -- (2,-2);
\draw[->] (0,0) -- (0,2);
\draw[->] (0,0) -- (0,-2);
\end{tikzpicture}
\end{document}

G2

\begin{document}
\begin{tikzpicture}
\draw[->] (0,0) -- (2,0) node[right] {$\alpha$};
\draw[->] (0,0) -- (60:2);
\draw[->] (0,0) -- (120:2);
\draw[->] (0,0) -- (-2,0);
\draw[->] (0,0) -- (240:2);
\draw[->] (0,0) -- (300:2);
\begin{scope}[rotate=90,scale=1.732]
\draw[->] (0,0) -- (2,0);
\draw[->] (0,0) -- (60:2) node[above left] {$\beta$};
\draw[->] (0,0) -- (120:2);
\draw[->] (0,0) -- (-2,0);
\draw[->] (0,0) -- (240:2);
\draw[->] (0,0) -- (300:2);
\end{scope}
\end{tikzpicture}
\end{document}

其 Weyl 群

WA1C2WA1×A1C2C2WA2D3WB2D4WG2D6